导读:
科学研究发现。步行是增加人体血液流动。让身体肌肉获得运动的简单有氧训练。可以增强骨骼强度。提高人体健康水平。随着手环和微信运动的普及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“刷步数”。每天达到一定的步行量。似乎也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有氧训练。但是手机里显示的一......
科学研究发现。步行是增加人体血液流动。让身体肌肉获得运动的简单有氧训练。可以增强骨骼强度。提高人体健康水平。
随着手环和微信运动的普及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“刷步数”。每天达到一定的步行量。似乎也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有氧训练。但是手机里显示的一天累计走了一万步并不等于运动了一万步。今天。医生就来教大家怎样才能走出健康的步伐。
很多人 都被手机步数“骗”了
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。每周步行大于或等于4小时的65岁以上老人比每周步行小于1小时的65岁以上老人。心血管发病率减少69%。病死率则减少73%。
实际上。早在微信运动之前。就有很多机构提出了以步数为唯一参照的运动建议。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有“每日一万步”的口号。包括ASCM(美国运动医学会)和CDC(美国疾控中心)。早期也都提出过相似的建议。很多有糖尿病的人也被建议要日行万步。
但必须提醒大家的是。我们在微信朋友圈晒的步数大多是指手机记录的步数。通常来自手机。手环上的内置传感器。只要手机或手环的位置变了。重心动了。手动脚不动也会产生步数。这样的步数是有欺骗性的步数。不是真正有效步数。只凭借步数不一定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。
脱离强度谈步数 效果打折
我们通常理解的每天一万步。并没有将运动强度考虑在内。而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。运动对健康的增益。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运动强度的。如果你步行的强度很低。并不能引起身体良性的应激反应。
一般而言。走一万步消耗的热量大约在240至300卡路里。这一万步的数字看起来很美。能不能达到实际热量的消耗却不一定。
梅脱(MET):能量代谢当量。是表达运动强度的单位。每公斤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。消耗3.5ml氧气。被称为1MET。强度大概相当于成年人的静坐状态。简单不严谨的说来。如果一项运动消耗氧气为静坐的N倍。就被称为N梅脱。梅脱越大。该运动强度越大。任何针对促进健康的有氧运动而言。对强度都有要求。步行也不例外。健步走想要走出健康。强度是关键因素之一。
一般来说。要不间断行走30分钟以上。对健身才更有效。因此。步行和其他运动一样。重要的是保证足够的强度和运动时间。才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。要达到中等强度以上。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。是运动心率:健康且体质较好的。心跳可以控制在120~180 次/每分钟;中老年或慢病人群。心跳大致控制在(170-年龄)~(180-年龄)/每分钟。心率。可以简单地通过摸一分钟脉搏来测。在运动之前。最好做一次心肺运动测试。了解自己身体情况。从而安全有效运动。
偏胖的。关节有问题的。没有运动基础。体能较差。有慢性疾病的人。就不要盲目地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去刷步数。因为很有可能一万步对于他们来说太多了。
猜你喜欢
生活步数和运动步数 是两码事
很多人是从早到晚都佩戴运动手环或者计步工具的。然后记录步数的时候也一起记录。这就导致了生活步数和运动步数并没有分开。根据一些研究。成年人一般一天要走8000步左右。而这8000步基本上强度都很低。对健康促进小。比如。这一万步的数字。也包括了你起身倒水走两步。打个电话时溜达几步。所以千万别以为你每天走个一万步。就成功走上了健康的大道。如果除去这8000步。实际上日行万步中。只有2000步左右是比较有效的运动。这个运动量实在是太小了。
此外。有些人走路时不注意体态。反而会或多或少地破坏身体的协调性。还会在无意间加重自己的颈椎压力。比如。有的人走路时候会下意识的驼背。还有的人走路时候会玩手机。不自觉地出现探颈。这些方式都是不提倡的。
所以说。虽然计步工具的确可以很好地计算出你日常的步行量。但是从对健康的增益来看。单纯只看步数意义并不大。
日行万步 膝关节没负担
与“暴走一族”相反。有些人认为走路太多膝关节有磨损。伤害比较大。宁愿少走几步“养”膝盖。其实。每天一万步的行走。对膝关节的影响不大。因为正常人每天行走一万步是合理的。可以有效提高关节的灵活度。还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。避免骨质疏松。但如果是体弱多病或老年人。最好是看实际情况而定。不可勉强。
此外。需要提醒大家的是。无论是何种运动都得讲究科学:
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许多人没有提前准备热身运动。在肢体没有完全适应的情况下就进入运动状态。容易出现意外受伤的情况。因此。在运动之前都需要做好热身运动。
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强度一般来说。年轻人的身体素质较好。可以进行比较高强度的运动。而身体虚弱或者年迈的老年人。需要结合自身情况。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。切不可进行超负荷运动。以免发生意外。
运动需要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进行身体无法承受的运动。许多人长时间没有运动。突然间进行剧烈的运动。容易出现头晕。恶心的不良症状。因此。进行任何体育运动都需要循序渐进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运动慢慢过渡。
文/张辉
来源: 北京青年报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ajshuma.com/shcs/125662.html,转载请说明来源于:大麦生活网
特别声明:本网站的部分内容来自网络,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,或不应无偿使用,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,我们会迅速采取适当措施,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