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
还记得2016年世界第一部以3D。4K。120帧规格拍摄的电影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》吗?电影里枪林弹雨。血肉横飞的超真实震撼让人难忘。而在2019年10月18日。备受影迷期待的李安的新片《双子杀手》终于在中国大陆公映。这一次。电影又开创性地......
还记得2016年世界第一部以3D。4K。120帧规格拍摄的电影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》吗?
电影里枪林弹雨。血肉横飞的超真实震撼让人难忘。
而在2019年10月18日。备受影迷期待的李安的新片《双子杀手》终于在中国大陆公映。
这一次。电影又开创性地采用数字合成演员技术。上演一场“真假威尔·史密斯”对战。
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觉得没什么稀奇的。
毕竟。通过捕捉演员表演创建CGI(计算机生成图像)模型的技术早就在电影中出现过。
早的如《终结者》系列。《速度与激情7》(2015)等。近的有漫威的《惊奇队长》(2018)。马丁·斯科塞斯的《爱尔兰人》(2019)等电影。
那凭什么说李安的《双子杀手》是CGI技术质的飞跃呢?
因为《双子杀手》可是在3D+4K+120帧的规格下使用CGI技术!
这是什么概念呢?
网上已经有一堆科普文了。这里就简单说两句。
4K指的是屏幕分辨率。即分辨率为4096×2160(2160P)。
而咱们在影院看的一般是只有2K即分辨率为2048×1080(1080P)的数字电影。
120帧/秒意味着每秒闪过120张画面。现在的电影大多是24帧/秒。
帧数越高。也就意味你所看到的画面越流畅逼真。中间的卡顿和抖动越少。
用3D+4K+120帧规格拍摄电影。即从4K的设备上每秒投影120张3D图像。
画面信息量是普通影片的40倍。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任何你想看到的细节。
演员没有两把刷子。可经不住这种镜头的考验。更别说采用如今还并未成熟的数字真人技术。
而用CGI减龄创造一个23岁的威尔史密斯。还与51岁的本体进行近身肉搏。
在《双子杀手》之前。可没有人这么干过。
其实。《双子杀手》的制作过程也很不容易。
它的剧本早在1997年就写好了。一开始计划由《壮志凌云》的导演托尼·斯科特执导。
男主角还先后锁定过哈里森·福特。梅尔·吉布森。克林特·伊斯特伍德等超级巨星。
但由于当时拍摄技术跟不上。计划最终搁浅。
一直到2016年。担当过《绝地战警》。《黑鹰坠落》等电影制片的杰里·布鲁克海默接手了该项目。最后才确定由李安来导演。
同时。由担当过《权力的游戏》的编剧戴维·贝尼奥夫和《双面特工》的编剧比利·雷负责改写原剧本。
而特效制作作为影片的重头戏。由负责过《魔戒三部曲》。《金刚》。《阿凡达》的维塔数码公司负责。
强大阵容集结完毕。之后共筹备了两年半。制作成本高达1.38亿美元。
说到这。大家肯定对电影内容充满了好奇。
电影这才上映。不好透露过多细节。就来说说可以值回票价的三场戏吧。
场景一:摩托车追逐战。
里面小史密斯开着摩托车追着大史密斯在人来人往的公路穿梭。
两人暴力抢夺路人摩托。在路上横冲直撞。所到之处一片狼藉。
途中还有第一。三人称视角转换。简直是在玩《侠盗猎车手》的既视感。
特别是当小史密斯碾压大史密斯。本体被吊打的场景相当刺激。
不由让人感叹。老的干不过少的。岁月不饶人呐。
场景二:地下室肉搏战。
两个人在昏暗的地下室对峙。一言不合扭打在一块。
从地上打到水下。简直真假难辨。
别看这场肉搏戏只有短短的4分钟。这么近距离地真人CG打斗可特别容易展现破绽。
而为达到拳拳到肉的真实感。制作团队可花了整整9个月的制作时间抠细节。
场景三:五金店大战“火男”。
穿着防护衣的对手与威尔·史密斯在狭小的空间内的枪战相当扣人心弦。
当女主助攻打爆了燃气罐子。防护衣秒变火男。
机枪扫射。火花四溅。
当火男站着走出来时。放射的流线型火焰爆裂。在高帧数下简直是视觉奇观。
猜你喜欢
真想截图下来当壁纸。
总之。电影的打斗场景和特效表现一流。单就这点就值回票价了。
至于电影的内容。主要是以克隆人与本体的对抗带来的对自我认同。父子关系。科学与人伦的思考。
这时候又有人要说了。这种题材早就被玩烂了。
克隆与本体相杀的电影像《银翼杀手》(1982)。《终结者》(1984)。《第六日》(2000)《星球大战前传2:克隆人的进攻》(2002)。《月球》(2009)。甚至张艺谋的《影》(2018)都呈现过。
而涉及时间与父子亲情的有《环形使者》(2012)。《明日边缘》(2014)。《星际探索》(2019)等等。
这么一看。《双子杀手》在剧情方面好像确实挺普通。
这里CC不得不多说两句。熟悉李安的影迷肯定知道。这部电影在他作品序列中的意义。
作为两度获得奥斯卡的华人导演。他无疑是处在中西电影之间的标杆性人物。
从他最初的“父亲三部曲”:《推手》。《喜宴》。《饮食男女》。
到展现中华武侠的《卧虎藏龙》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。
后来讲抗战时期的《色戒》更是引来争议。
再到探索西方世界的《理智与情感》。《冰风暴》。《与魔鬼共骑》。《断背山》。
还进行了如超级英雄片《绿巨人》。音乐喜剧片《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》等类型片的尝试。
CG老虎的3D电影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是一个拐点。李安转向对电影技术革新的追求。
之后的首部120帧电影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》无疑是他在这个阶段的进一步探索。
而现在这部《双子杀手》不过是李安在新阶段作品序列中的延续。
可以看到。李安受到大家喜爱的作品多情感绵密。主要讲人与人之间的故事。
在CC看来。李安并不擅长处理宏大而深刻的主题。
最早的像大家对李安把超级英雄片《绿巨人》拍成亲情片的不买账。
到关注战士内心细腻情感的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》的异于常规。最后。到威尔·史密斯心灵探索之旅的《双子杀手》。
李安厉害就厉害在这。他就是要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创造跟大家不一样的东西。
从拍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中发现技术局限性而进一步拓展120帧技术。
从拍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》中暴露的叙事松散。镜头冗余的缺点。
到《双子杀手》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。聚焦动作镜头的视觉盛宴。
《双子杀手》中包含的对父与子的关系。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探讨。内含的反思性与中庸之道。绵密的情感与虚无主义的底色一脉相承。
不同的是。比起戏剧色彩浓厚的《比利林恩》。动作片《双子杀手》可看做他在类型片领域探索的又一场技术试验。
好像李安的好几部电影。总是有墙外开花墙内香的争议。
它所带来的关于东西方审美不同的讨论。实际上是观众对好莱坞叙事和李安式叙事的接受度的不同。
作为主流的好莱坞垄断了从制作到评价的话语权。当大家以好莱坞式眼光来看待李安的作品时。总是觉得很不“标准”。这也是电影遭到很多外媒批评的原因。
而这里的外媒实际上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“主流媒体”。什么时候我们的评价标准这么单一了呢?
也许。换个擅长此类型的导演诸如道格·李曼。詹姆斯·卡梅隆甚至克里斯托弗·诺兰来拍。电影会很精彩。
可李安说。整个好莱坞。只有他一个人在拍120帧的电影。
没人做。偏偏是不擅长此类型片的李安在做。
豆瓣7.1分仿佛在告诉李安。你所做的。中国观众Get到了!
纵观影史。从无声到有声。从黑白到彩色。从窄银幕到宽银幕。
从2D到3D。。从2K到4K。从24帧到120帧。不过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个前进的台阶。
从第一人称视角大特写与第三人称视角的转换。代表的游戏的电影化叙事的到来。
从普通的CGI制作到纯数字真人化制作。彰显的是电影数字化时代的兴起。
从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》引发并延续到《双子杀手》的关于“电影感”。“超真实”的讨论。实际上反映的是观众缓慢的观影习惯接受史。
我们必须盛赞。他对于CINITY技术的推动。对于整个电影工业的具有开创性意义。
这些对于电影本体的思考。对于电影美学的本质突破引来的赞美也好。争议也罢。消磨不掉的是李安破釜沉舟引领电影界新革命的勇气。
青石电影编辑部 | 晨晨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ajshuma.com/shcs/125697.html,转载请说明来源于:大麦生活网
特别声明:本网站的部分内容来自网络,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,或不应无偿使用,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,我们会迅速采取适当措施,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